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 >

作家洪斌人生三境:换位见天地 张弛得从容

来源:| 2025-07-01 14:40

"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"苏轼的这句诗,不仅描绘了庐山景色的变幻多姿,更道破了人生认知的深层奥秘。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如同站在不同的山腰上,所见风景各异,所思所想自然不同。如何突破认知局限,如何在纷繁世事中保持从容,成为现代人必修的人生课题。

一、破认知之障:走出"庐山"见真容

北宋年间,王安石一句"西风昨夜过园林,吹落黄花满地金"的诗句,引出一段千古佳话。苏轼见诗后不以为然,认为菊花本不落瓣,遂续写"秋花不比春花落,说与诗人仔细吟"加以讥讽。然而当他被贬黄州,亲眼目睹满地菊花落瓣时,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局限。这个典故生动诠释了《礼记》中"学然后知不足"的深刻道理。

明代思想家王廷相曾说:"天下之理,不可执一而论。"每个人的认知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时空的限制,就像井底之蛙难以想象大海的辽阔,夏虫无法理解冰雪的寒冷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我们更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,明白"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"的真谛。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箴言"不虚心不知事,不实心不成事",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

二、修换位之功:将心比心天地宽

孔子在《论语》中提出的"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"这八个字,历经两千余年依然熠熠生辉,成为中华文明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。香港富豪李嘉诚在商业谈判中主动让利的智慧,完美诠释了《道德经》"既以为人己愈有"的深刻哲理。在现代商业社会,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往往能建立更持久的合作关系,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
宋代名臣范仲淹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"的博大胸怀,展现了换位思考的最高境界。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,我们更需要这种超越自我的格局。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说:"有效的领导者首先要问'什么是正确的',而不是'谁是正确的'。"这种思维方式,正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。

三、得张弛之妙:动静相宜生命丰

中国古代哲人早就认识到:"张而不弛,文武弗能也;弛而不张,文武弗为也。"孔子"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"的专注精神,陶渊明"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"的闲适情怀,都是生命智慧的生动体现。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证实:适度忙碌能保持大脑活力,合理休闲则有助于创造力的提升。

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八十高龄仍坚持"日课一图"的勤奋,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时孕育出改变世界的相对论,都是把握生活节奏的典范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我们更要学会"在奔跑中调整呼吸":工作时全神贯注,休息时彻底放松。正如《菜根谭》所言:"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,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。"

四、知行合一:成就圆满人生

王阳明提出"知行合一"的哲学思想,强调认知与实践的统一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既要有"不畏浮云遮望眼"的远见,又要有"绝知此事要躬行"的实践精神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二十七载编撰《本草纲目》,正是知行合一的典范。

宋代大儒朱熹的"格物致知"学说启示我们:要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取真知。当代企业家任正非带领华为从默默无闻到世界领先的历程,展现了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。在这个变革的时代,唯有将认知转化为行动,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

五、返璞归真:追寻生命本真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提出"复归于婴儿"的思想,倡导回归本真。陶渊明"不为五斗米折腰"的选择,展现了对精神自由的坚守。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我们更需要这种返璞归真的智慧。

唐代诗人王维"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"的从容,宋代文豪苏轼"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"的豁达,都是历经沧桑后的生命顿悟。这种境界不是消极避世,而是在认识世界复杂性后的主动选择,是阅尽千帆后的从容淡定。

人生如棋,既要懂得换位思考谋全局,又要把握节奏知进退。这种智慧,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技能。当我们学会在换位中拓展视野,在张弛间把握平衡,在知与行间架起桥梁,最终回归生命本真时,便能获得真正的从容与自在,谱写属于自己的华彩乐章。


分享到: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注明“XXX(非CCTV华夏之声)提供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。

特别关注

新闻推荐